调控钢铁产能的隐患之一:人员转移

发布时间:2013-10-29      新闻来源:中国冶金报

   

    国务院提出的五年内压缩8000万吨产能,其中6000万吨落在钢铁第一大省河北。不管是因为严重的产能过剩,还是因为严峻的环境污染,钢铁行业的产能压缩已箭在弦上。

    自2000年以来,钢铁产能调控政策的主线一直是“控制总量”,但企业为了跨过门槛得以生存,纷纷“汰小上大”,钢铁产能不减反增。致使河北的粗钢产量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之首,目前钢铁产能为2亿吨,超过全国总量的1/4。

    “淘汰落后”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“推倒一座旧高炉,新上一座新高炉”,虽然工艺先进了,但气势产品还差不多,规模反而更大了。

    “意见”下达后,河北省对6000万吨钢铁产能削减目标进行了分解,其中,唐山、邯郸、石家庄三个钢铁重镇分别承担削减4000万吨、1204万吨和482万吨的任务,其余零头分给了多个市县。河北省领导层面的态度是:“拒绝一切理由!”

    大量钢铁产能削减之后,如果没有新的产业弥补,不仅经济增长会伤筋动骨,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。初步估计,完成削减任务后,40多万就业人员需要安置,几年内影响直接和间接税收370亿元。这就使得必须要有新的替代产业的发展,才能解决钢铁产能的转移。

    为此,一览钢铁英才网记者调查采访了许多河北的钢铁人士,他们纷纷表示:目前处于观望状态,估计可能会转行。


 

打印】    【关闭
分享到: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分享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人人网 豆瓣网 MSN 腾讯微博
技术电话:0755-86153989  销售电话:0755-86153429 客服信箱:geo@job1001.com